<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电脑版.gif

        留守儿童妈妈汪付珍:“破题”山区教育,助力脱贫攻坚

        2021-12-22 09:59:57     来源:     阅读:  16586

        汪付珍,女,1965年7月生,198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罗甸县第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近年来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特级教师”“省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大团结优秀个人”“爱心妈妈”等,2016年8月被贵州省教育厅授予“劳模创新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2017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是罗甸县教育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她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留守儿童妈妈”。她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破题基层脱贫攻坚”方面付出了爱心、智慧和汗水。其工作思路新,管理水平高,工作成效显,2018年9月,她组织撰写的《农村寄宿制小学闲暇课程‘资源包’建设》课题获第二届国家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

        图片

        汪付珍在和留守儿童交流 罗磊 摄

          探索寄宿制办学,“破题”留守促脱贫

        “山高路远求学难,许多孩子不得不辍学。这些孩子辍学后,知识文化能力不足,视野受限制,最终陷入了‘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的怪圈”。汪付珍很早就意识到在农村学校实行寄宿制办学的意义,对于那些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来说,只有寄宿才能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图片

        汪付珍指导学生阅读

        罗甸第四小学的寄宿制办学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学校邻近的交谷村教学点教学楼垮塌,60多名学生并入罗甸四小(当时为龙坪四小)。交谷村到四小路途较远,学生上学需家长护送,很多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只得辍学在家。

        “想不让一个孩子辍学,那只能办寄宿制学校。”汪付珍探索寄宿制办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年代末和平小学时期。那时没有宿舍,她就四处筹措资金,购买砖、瓦;为了节约资金,就发动学生家长、村民和老师上山砍来木材制作椽皮和檩条。晚上又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出工出力,不到一个月,就建起了16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68名学生顺利在新学期住校。住的问题解决了,吃饭又是问题,汪付珍摇身一变,成了“厨师长”,带着老师轮流给住校生做饭。

        2008年,因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龙滩水电站建设,红水河截流,尾水漫延至罗甸四小旁,校园周边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校园地基裂缝,全校师生遭到地质灾害威胁,为保障全校师生的安全,确保日常工作正常开展,县里安排学校整体搬迁到县职业中学上课。

        “借县职中的教室上课,借县福利院作为学生宿舍”。没有工勤保安、生活老师,根本不具备寄宿制办学条件,汪付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呵护。每天早上6点半,她都准时到福利院和带班老师一起,照看学生起居,为学生烧开水、做饭、洗衣,然后护送学生到职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又把学生送回福利院,直到晚上学生入睡后才回家。

        “在一定程度上把家长、社会的责任拢到学校来,全部由我们扛着,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最初有很多老师不太理解,心有埋怨。

        “校长比我们更辛苦,我们没有理由不尽责”。回想当时的办学情景,退休老教师徐茂英说,这个“两头跑”的寄宿制学校办了两年。直到2010年罗甸县另选址规划建设新的第四小学,学校办成了寄宿制,随着条件日臻成熟,寄宿学生渐渐增多了,学生来自全县各个乡镇、街道。

          更新“家校理念”,创山区教育“同心圆”

        罗甸县是贵州省易地移民搬迁人口最多的县之一,从龙滩电站建设的2万多移民,到“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3.9万人。同时,罗甸又是贵州省劳务输出大县,近8万人常年在外务工。随迁移民子女和与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的教育和管理问题一直是困扰罗甸县委、县政府难题。

        而破解这些难题的任务,就落到了汪付珍的身上。历史赋予的使命要求她,既要有敢改革的胆识和魄力,又要有会改革的智慧和能力。

        在汪付珍的带领下,罗甸第四小学成功探索出“留守儿童以校为家·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管理模式,提出了“家园办学”的教育理念,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和关怀。从学生养成教育着手,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开设第二课堂,围绕“闲暇课程资源包”开发书法、舞蹈等12个大项54个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把学校打造成了省州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汪付珍和她的同事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妈妈”。

        图片

        汪付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树起了罗甸教育脱贫的标杆 李庆红 摄

        “摆放洗漱用品、存放衣物、折叠被子、使用卫生间、清洗小件衣物……这些事情对于我们大人来说都是琐碎小事,但是对于刚刚进校的孩子来说,却是关乎到孩子一生的大事情。”每年新生进校期间,校长汪付珍都会到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开展“陪伴式教育”,她把自己变成了“留守儿童妈妈”,和这些处于启蒙阶段的孩子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会他们各种生活技能。

        罗甸四小在管理方面做得精细,汪付珍和全校老师从生活管理、行为教育、学习辅导、心理教育、安全保障等着手,对学生“高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探索出针对留守儿童的“以校为家·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的管理模式,校园已成为1678名留守儿童的温暖家园。

        “养成教育很关键。”汪付珍认为,要实现精细管理,就要有可实行精细管理的条件与场合。因此,她推出“同心圆”的教育思想,明确以“全方位”“全时空”“全员化”,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确保实现时时处处精细化管理,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做到了学校班子和老师的“同心圆”,教师与学生的“同心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同心圆”,留守儿童与寄宿制学校教育的“同心圆”。

          倾力实施“传帮带”,谋划乡村“大教育”

        汪付珍以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贵州省名校长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帮助四小教育集团分校、罗甸县内其他乡镇学校以及贵州省内部分学校“把脉问诊”,肩负起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谋划乡村“大教育”的新命题。

        近年来,每到假期,汪付珍都接到“政治任务”——为罗甸县35所乡镇学校把脉诊断,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了完成任务,她对35所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进行培训,并到各校实地走访调研,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养成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出整改措施。

        图片

        汪付珍到集团分校沫阳指导工作

        2016年以来,汪付珍以自己主持的两个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经常到四小教育集团分校和工作室成员学员学校把脉诊断,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校提炼办学理念,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管理,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培训。在她的带动下,四小教育集团分校和工作室成员学员学校面貌一天一个样。

        在诊断过程中“因校施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清单式处理,使受助的学校从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使乡村学校校长队伍逐渐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方向转化,从而带动更多学校快速发展,推动地方基础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相关专题
        · 综合新闻

        闭幕后2.gif

        二维码3.gif

        Copyright © 2016-2022  中共365bet体育投注网_365彩票app老版_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黔ICP备15015308号   技术支持:微迅传媒